图片
图片
图片
国学经典
共学勉之~
图片
图片
苏轼《养生说》以“已饥方食,未饱先止”为纲,融合儒释道三家智慧,主张饮食有节、动静相宜、形神共养。其养生观源于仕途坎坷与健康需求,更受家庭、佛道思想影响。文中“视鼻端白,数出入息”等静坐法,将晦涩理论化为日常修行。此说不仅是对身体的调养,更是对心灵的修炼,启示现代人:健康之道,在节制欲望、顺应自然。苏轼与王巩书信中曾说:“道术多方,难得其要,然以某观之,惟能静心闭目,以渐习之,但闭得百十息,为益甚大。”便与本文所说相通。图片
《 养生说 》
宋代·苏轼已饥方食,未饱先止。散步逍遥,务令腹空。当腹空时,即便入室,不拘昼夜,坐卧自便,惟在摄身,使如木偶。常自念言:“今我此身,若少动摇,如毛发许,便堕地狱!如商君法,如孙武令,事在必行,有犯无恕。”又用佛语及老聃语,视鼻端白,数出入息,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数至数百,此心寂然,此身兀然,与虚空等,不烦禁制,自然不动。数至数千,或不能数,则有一法,其名曰“随”:与息俱出,复与俱入;或觉此息,从毛窍中八万四千,云蒸雾散。无始以来,诸病自除,诸障渐灭,自然明悟。譬如盲人忽然有眼,此时何用求人指路?是故老人言尽于此。图片
#01. 已饥方食,未饱先止。散步逍遥,务令腹空。当腹空时,即便入室,不拘昼夜,坐卧自便,惟在摄身,使如木偶。解释:感到饥饿时才进食,还未吃饱就停下。饭后悠闲散步,让腹部排空。待腹部感觉空虚,便进入室内,无论白天黑夜,坐卧姿势随意,关键在于约束身体,使其如木偶般静止不动。心得感悟:苏轼此语,道尽养生真谛。顺应身体需求进食,不贪口腹之欲,是为养身根本。饭后漫步,使肠胃舒缓;腹空静处,让身心归宁。于喧嚣尘世中,寻得这份自在与节制,方能在忙碌中呵护己身,拥抱健康。图片
#02. 常自念言:“今我此身,若少动摇,如毛发许,便堕地狱!如商君法,如孙武令,事在必行,有犯无恕。”解释:常常自我告诫:如今我这身体,哪怕有像毛发那样细微的动摇,就如同堕入地狱!要像商鞅的法令、孙武的军令一样,必须严格执行,一旦违反,绝不宽恕。心得感悟:苏轼以这般决绝之语自律,令人动容。养生之道,贵在坚持与自律。生活中,我们总为各种诱惑动摇初心,若能以如此坚定之心对待健康,摒弃不良习性,严守养生准则,何愁不能拥有强健体魄,拥抱美好人生?图片
#03.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,视鼻端白,数出入息,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解释:还运用佛家和老子的话语,专注地凝视鼻尖处,默数呼吸的出入,气息连绵不断,似有似无,不过分用力去控制。心得感悟:苏轼融佛道智慧于养生,此法尽显玄妙。凝视鼻息,让浮躁的心沉淀;默数呼吸,使纷扰的思绪平静。在这喧嚣世界,我们不妨效仿,于静谧中感受气息流转,让心灵回归本真,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。#04. 数至数百,此心寂然,此身兀然,与虚空等,不烦禁制,自然不动。解释:数到数百次时,内心寂静无声,身体安稳不动,仿佛与虚空融为一体,无需刻意约束,自然达到不动的境界。心得感悟:当专注数息至忘我之境,身心与虚空相融,这是何等美妙的体验!苏轼所达之境,启示我们:在纷繁生活中,学会专注当下,摒弃杂念,让身心在宁静中沉淀,便能超脱世俗束缚,感受生命本真的宁静与自在。图片
#05. 数至数千,或不能数,则有一法,其名曰“随”:与息俱出,复与俱入;或觉此息,从毛窍中八万四千,云蒸雾散。解释:数到数千次,若难以继续,便采用“随”的方法:意念跟随气息一同呼出、吸入;或者感觉气息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,如云雾般蒸腾消散。心得感悟:苏轼的“随”法,尽显随性自在。当数息受阻,不强行坚持,而是顺应气息流转,感受其自由出入、消散无形。这启示我们,养生与生活皆应如此,不刻意、不强求,顺应自然规律,方能在自在中收获身心的和谐与健康。图片
#06. 无始以来,诸病自除,诸障渐灭,自然明悟。譬如盲人忽然有眼,此时何用求人指路?是故老人言尽于此。解释:从无始以来积累的疾病自然消除,各种障碍逐渐消散,自然就能获得明悟。就像盲人突然恢复视力,此时哪还需要别人指路?所以我这老人就把话说到这里了。心得感悟:苏轼以盲人复明作比,生动描绘出养生修行的至高境界。当身心在养生中蜕变,疾病与障碍消散,明悟自生,如同重获光明,豁然开朗。这激励我们坚定养生之路,在自我修炼中探寻生命的真谛,拥抱光明未来。图片
愿与君共勉共行!图片
OK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千层金配资-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-专业炒股配资门户-全国十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